400-688-2626

信用比信心更重要

来源:博客 2008-10-15 15:51:16

全球几大金融体已经入院治疗。康复出院,是迟早的事。   说它们会恢复健康,是说要对未来有信心。   信心,不是来自盲从,不是来自迷信,更不是来自思想冒险;不是基于救援计划,也不是基于拯救方案的有效性的认同,更不是基于全球各大经济体的

 全球几大金融体已经入院治疗。康复出院,是迟早的事。

  说它们会恢复健康,是说要对未来有信心。

  信心,不是来自盲从,不是来自迷信,更不是来自思想冒险;不是基于救援计划,也不是基于拯救方案的有效性的认同,更不是基于全球各大经济体的一致行动。信心,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论。

  
  金融危机,是资本的贪婪本性无节制地自由泛滥的必然结果——调儿起高了,再降8度——就是有些人瞎整,整出事儿了。

  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用出了问题。

  就美国的事儿上来说,最初,是缺少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借到了钱。当贷款人看到了这里的风险时,便找到投行,投行精英们连夜弄出了一个东西,就是次级债。弄好后,找到评级机构进行认定而使之市场化。这样,当最初借款人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时,就把最初的贷款人的风险转嫁到了次级债的买主身上。过程就这样简单。

  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出现了信用问题。一个是最初的贷款人对信用的疏乎或自愿冒险,一个是借款人对自身信用的不珍惜,一个是次债产品制造者吹牛,一个是次债评级机构帮着吹。而对于次债本身来说,最了解真相的莫过于这些环节的亲历人。不管它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最终的结果证明,它们没有讲真话。


  问题出来了,事儿还挺大。咋整?救吧!

  从各国的施救路线看,主要想从两个方向进行突破。一个是降息,一个是注入流动性。而这两个手段,其实都是在救“信用”。

  降息,可以降低借款成本,这一措施更大程度上针对的是原有借款人,意在削减借款人的成本压力,以增加其偿还能力,进而保证借款人的信用不致完全丧失。

  注入流动性,信用针对性更强。金融危机,受伤害最重的是银行间信用。一家银行不能从银行间市场拿到资金,或者它所出据的银行票据不能得到其他银行的承认,等待它的结果就是信用完全丧失后的破产。

  如果银行间信用丧失殆尽,势必促成这场危机向实体经济领域传导。当前各国的拯救金融的行动,就是要切断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路径。

  透过金融市场的信用拯救,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未来。信用恢复期,也就是信心增长期。信用,更多的成份在于物质层面;信心,更多的成份在于意识层面。如果没有信用,根本谈不上信心。这或许也可以归为——物质决定意识。

  前次,香港东亚银行出现挤兑事件后,李先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买入东亚股票,一件是向东亚银行存入一笔巨款。买股,表明的是对东亚的信心;存款,就是注入流动性,是用行动证明和提升东亚的信用。二者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虽程度有限,但意义深远。国内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应对危机措施只有两项。一个是人民银行的三率齐降,一个是央企增持控股公司股票。对于这两项措施,还不能看成是救市,只可看作是“打预防针”。因为,二者都同信用和信心无关。

  国内银行业都有一个“国”字参进股权里,所以几乎不存在银行间信用问题。并且,这个“国”字又对存款人提供了最可靠的担保,这就为银行提供了巨大的稳定的存款保证。这就为国内银行业提供了优于大多欧美银行的最宝贵的东西——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出现行业危机都是有难度的。事实上,在这场危机中,国内银行的投资损失比股权持有人的损失要小得多。这次的三率齐降,可以看成是应和国际社会,也可以看成是针对国内经济形势而对前期调控政策的修正。而绝对同国际上的金融危机意义下的信用与信心无关。

  对于资本市场上的国有控股股东增持行为,同信用和信心更不会挂上钩。在纯粹意义上的资本市场里,控股权同利益获取是一致的。而这一次的增持潮中,不存在控股权问题,也谈不上利益获取,只是一种稳定市场的策略性动作,是一种代行责任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投资者一定要认清两点,一是控股股东的增持价格不必须是严重低估价,其市场操作参考性弱;二是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控股股东对于公司前景的信心表现。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控股股东的非市场化增持行为同信用和信心联系起来。

   正是因为国内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同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和信心无关,才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对于A股市场的作用有限。但是,这已经比新华社记者几次吹起的冲锋号的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样讲,不是说冲锋号吹得不对。冲锋号,是鼓舞人心的,是增强信心的。但是,只吹号,不放炮,没有火力掩护,让步兵怎么冲啊?信心应该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

  就A股市场现状来说,信心不是问题,资金不是问题,宏观经济面问题不大,大小非问题也不大。最大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

  信用,体现在公司股票的发行上市程序上,体现在公司的上市目的上,体现在股票发行价格的确认上,体现在募集资金的使用上,体现在公司信息的及时客观披露上,体现在公司业绩的影响因素上,体现在定向增发上,体现在资产重组上,体现在利润分配上,体现在机构对公司的客观评级上,而这一切都将最终体现在监管的有效性上。这是市场的最根本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经常出问题。市场看到的是公司上市前的大比例分红,看到的是公司上市不久便出现巨额亏损,看到的是公司股票的高估值发行,看到的是募资项目的随意变更,看到的是个股利空消息出来前的原始股东高位减持,利多消息出来前的放量上涨,看到的是上市公司无休止的澄清公告,看到的是澄清公告后不久出现的事实。

  这样的信用,能支撑市场的信心吗?

  
  资本市场,不会消除诡诈,但必须具备最起码的信用。

  信用,比信心更重要。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国家发改委: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通范围不断拓展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2017-12-19 12:28:46

高效背后仍须完善“信用创造”


网络 2015-06-04 09:04:30

强化公务员诚信考核记录的使用


网络 2014-08-07 13:10:00

信用卡和房贷逾期最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华商报(西安) 2014-05-29 09:52:5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