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都梁最新长篇小说《荣宝斋》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百年老字号荣宝斋的兴衰史,呈现了荣宝斋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昨天,都梁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每次写作都想呈现出一个拼盘,不同阶层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荣宝斋的历史长达300年,而
![]() |
长篇历史小说《荣宝斋》以40余万字的篇幅,从一家老店、两幅字画、三代同堂起笔,缓缓讲述荣宝斋的百年往事,描绘了老北京琉璃厂一带上至权贵巨贾、下至贩夫走卒的社会各层人等的生活——荣宝斋因经营不善或战事频繁而几度濒临破产,但东家知人善任,掌柜兢兢业业,几度力挽狂澜,摆脱困境,使荣宝斋的经营蒸蒸日上。
对于此次创作非战争题材作品,都梁解释说,他之前的确没想过创作这种题材。“可能是因为《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里面都有军人吧,有人总称我是军旅作家。但我一直有个想法,我得不停地变换题材,不能写同一种东西。作家应该多进入几种领域,讲述不同的故事。可是,我们的畅销书作家也罢,比较活跃的作家也罢,基本上只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只能写自己所处阶层的故事。”都梁说,荣宝斋的故事的确离自己很远,创作的缘起是他碰到了荣宝斋的后人,“我们聊了以后,我觉得他家几代人的故事有意思,他也希望我写。如此就一拍即合。”
不过,荣宝斋的历史长达300年,而都梁只写了其中100年的风雨。对此,都梁说,这是戏剧结构的需要。“从松竹斋的没落开始写起,这段时间是阶级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很有戏剧张力。”
创作剧本小说交叉进行
此前,河南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都梁的电视剧本《百年往事》,其中讲述的也是百年荣宝斋的故事。对此,都梁解释说,《百年往事》与《荣宝斋》实际上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从形式上来说,《百年往事》是电视脚本,而《荣宝斋》则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作品。
据都梁介绍,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尝试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交叉着写电视剧本和小说。“比如,这一章我写小说,过些日子再变成剧本,而下一章我写的是剧本,过些日子再改成小说。就这样交叉着来,没和别人订合同,也没人催我,所以很自由。”都梁说,这样一来,剧本和小说就都创作完成了,和他相熟的一些作家、编剧都觉得这样的做法挺奇怪。“在小说和剧本之间的转换通常不好驾驭,我也是第一次这么做,要不说算一个尝试呢。”都梁坦言,这种交叉写作的方式很费脑子。
内容仿制造假只知一二
从古到今,文物仿制的技术不断“改进”,手段年年翻新,古玩市场的造假之风愈演愈烈……这些都梁在《荣宝斋》中都有所提及。对于小说里提到的文物鉴赏与造假的描写,都梁表示他认识一些收藏家,也谈论一些收藏、古玩的话题。“我对古玩不陌生,虽不是专家,但个人也比较喜欢,所以讲故事还是可以的。这个行当里面商家交易的规矩我知道一些,也向行家请教了一些。说到造假,我知道的只能说是皮毛,毕竟我没造过假。书里面涉及这方面的故事,都比较写实,但真正的造假高手可能有十几种方法来达到真实的效果,我也只能了解到其中的一二。”
主题呼吁商界诚信归来
除荣宝斋的几代东家和掌柜外,琉璃厂一带整日遛鸟逗虫的八旗子弟、江湖上赶马帮的绿林好汉、远赴中国的俄国绅士、传说中的江洋大盗、筹划刺杀的革命党人,以及王国维、张大千、罗振玉、汪精卫等历史名人也出现在这部如史诗般的小说中。都梁以工笔勾描般的细致将荣宝斋的文房四宝文化底蕴凝于书中,又以泼墨写意式的恢宏铺展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纷繁画卷。因而,这部小说人物众多,其中有名有姓的人就有200余人。对此,都梁说:“我没用哪一个主人公来贯穿,而是像走马灯似的,让老店不断出现各种新的人物。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只好采用散点式的方式创作。后来电视剧超支了,就是因为演员太多。”
阅尽荣宝斋的兴衰史,都梁感慨,老字号之所以能经营这么长时间,就是靠诚信。在都梁看来,正是由于文物古玩市场经常出现一夜暴富神话的高回报率催生了无数造假贩假者,使得收藏市场诚信尽失。时下,不仅是收藏市场,商界普遍存在为牟求暴利不惜违背良心和商业伦理的现象,假冒伪劣大行其道,广大消费者饱受其苦。都梁表示,他的《荣宝斋》洋洋40余万字,不仅意在书写藏宝、鉴宝故事,为荣宝斋塑造百年历史文化名片,也是借荣宝斋以诚信为本苦心经营终成一品名斋的故事,揭批当下的诚信危机,呼吁“以宽厚之心待人,以公平之心行事”的经营之道。
谈及以后的创作计划,都梁说有很多想法,但都没具体确定下来,“这把岁数有点累了,想歇几年再说。”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