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消费自己的金融信用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2008-09-22 09:08:33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曾经是人类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逐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愿望的实现得益于信用卡的出现。信用卡的实质就是个人小额无担保信贷,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曾经是人类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逐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愿望的实现得益于信用卡的出现。信用卡的实质就是个人小额无担保信贷,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账日时再行还款。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个人消费品,只不过其消费对象是自己的金融信用。

  信用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专用信用卡向银行信用卡过渡的过程。1915年,专用信用卡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零售业的商店。那时美国的人口流动并不像现在这样频繁,社会也没有启动社会安全码(SSL,类似中国的身份证),因此在零售业,额度较小的赊账消费是可以接受的,但对较大规模的赊账消费,单凭口头承诺或者凭关系借贷要承担很大风险。这就需要发明赊账的凭证。一些商店和饮食店为了推销商品,招徕顾客,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顾客可凭这些筹码在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种可以用来赊账的筹码就是专用信用卡的雏形。

  1924年,通用石油公司推出了油品信用卡,当作是贵宾卡送给员工和特定客户。这种促销售手段效果良好,通用石油开始针对大众发行油品信用卡。这一举措吸引了其他石油公司和其他行业公司的模仿,信用卡业务蓬勃发展,信用卡(Credit card)开始作为一个新词出现在1930年代的美国权威辞海——韦氏大辞典——中。

  专用信用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业交易的发展,但其局限也非常明显,因为这些信用卡不能跨商家使用。大来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1951年,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忘记带钱包了,所幸的是饭店允许他记账。于是他产生了设计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及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的想法。他伙同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的大来卡是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11995,335.00,2.87%,吧)制成的信用卡。该卡的持卡人不用每次消费后立即结账,而由俱乐部向餐厅承诺付款(持卡人向俱乐部付款,俱乐部再向餐厅付款),餐厅向俱乐部支付消费金额7%左右的手续费。大来信用卡的业务很快突破了餐厅业的界限,成为世界上第一张多用途的信用卡。这张卡不仅可以在一个商户、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连锁商号内作为信用卡使用,而且可以跨公司、跨地区、跨行业使用。商户折扣费支撑了大来俱乐部初创时期快速增长的费用,但还不足以让公司盈利。没过几年,大来俱乐部决定开始向持卡人收取年费,虽然一开始年费比较低,但公司于同年开始第一次转亏为盈。向商户收取折扣费,向持卡人收取年费,大来卡这种赢利模式也为随后的银行信用卡所效仿。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卡——银行信用卡。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起初并未向申请者发放,而主要是赠送给那些有实力的潜在客户,在赠送之前银行也不对这些客户进行信用审查。与此同时,银行与商户签订协议接受其信用卡。在进行交易时,持卡人向商户出示信用卡,商户将信用卡上的信息复印在销货单上,然后集中向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收款。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信用卡受到了广泛欢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许多银行开始学习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信用卡方案。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导致商业结构出现很大变化。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成,美国人口重心从都市迁向郊区;传统上那些服务于街坊邻居、熟人熟面的夫妻小店,渐渐被品种齐全、规模庞大的连锁店挤压取代 ;加上“婴儿潮”的来临,使美国民众消费需求迅速膨胀起来;计算机首先应用于商业,顾客的账目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归拢在一起并贮存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用卡的激增很快就暴露出了支付体系中的一个巨大缺陷。持卡人只能在其本地的商户持卡购物,也只能在那些与发卡银行签署协议的商户处购物。美洲银行(Bank America)作为当时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大银行,创立了Bank America tm卡。一开始美洲银行只是将其作为商标一样注册使用,后来为方便持卡人能够在更大的区域用卡,1974年美洲银行组织部分西方银行参加联营,成立了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当时在谈判桌上,美洲银行想通过免费颁发许可证给联盟的其他银行,来说服他们也使用Bank America tm卡。但是,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联盟的其他银行不愿意使用竞争对手创立的品牌,更不愿意为对手打广告。最后双方只好达成协议,于1977年组成VISA信用卡集团公司,废弃Bank America tm品牌,开始使用带VISA标志的卡片,其信用卡称为威士卡。根据协议约定,与任何一家银行签订协议的商家,都可以接受其他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那些被排除在VISA信用卡集团公司之外的银行,如美国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国立银行、大通银行、摩根银行、法戈银行等和一些信贷公司则联合了77家会员银行,于1969年在纽约的布法罗市订立协议框架,启用万事达卡国际信用卡组织(MastCard International)的标牌,其信用卡当时称为万能支付卡。1979年以后正式更名为现在的“万事达卡”。

  随着VISA信用卡组织和万事达卡组织的不断壮大,多数银行不再坚持独自进军银行卡领域的策略,而是加入这两家已经存在的信用卡组织之一。这些银行同意在其发行的信用卡上不仅载明本银行的名称,同时也印上表明本银行属于一个已签署交易信息交换协议的大型银行网络的标志。由于这种信息交换特点进一步扩大了当前或是潜在的持卡人数量,因而也愈加受到商户们的欢迎。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VISA卡和万事达卡就已成为了美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大多数消费者都持有一种以上的信用卡,并每年使用它完成上百甚至是上千笔的交易。在1970年,消费者持有的VISA卡或是万事达卡的数目约为6000万张左右,到了1980年末,这个数字就猛增到了13,000万张。到1990年,该数字超过了2亿张。截至1995年第二季度,消费者持有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总数达到了38,700万张。据统计,2002年美国总人口2.6亿人,但持卡人共计1.24亿人,拥有至少1张信用卡的家庭共8400万户,信用卡量达5.23亿张,应收款共计6609亿美元。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三部门联手 专治这些人!


央视新闻 2017-10-16 10:21:00

第二届“中国信用建设创新峰会”在京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17-08-21 13:41:00

诚信社会就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网络 2014-01-18 20:36:3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