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张若渔:涵养诚信土壤与废黜国家免检

来源:珠江晚报 2008-09-19 09:53:03

国家质检总局1717日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见昨日《珠江晚报》)   由三鹿而始

国家质检总局1717日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见昨日《珠江晚报》)

  由三鹿而始、波及全行业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食品安全危机,终于触发监管体制的变革。从此以后,至少在食品领域,“国家免检”招牌将隐没历史舞台——如果说这是一种进步,其代价未免也太过高昂。

  “国家免检”制度发轫于2000年3月142000年3月14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规定:如果一家企业的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在免检有效期内,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88年来,此一制度尽管屡遭诟病,但一直坚硬地存在。

  就初衷而言,“国家免检”制度不能说不美好,一则可以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二则,可以扶优扶强,引导消费。然而,世事吊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总是判若鸿沟。无数的事实证明,“国家免检”在实行过程中,其正面作用聊胜于无,其负面效应却是罄竹难书。

  最大的黑暗莫过于制度的黑暗。“国家免检”存在经年,制造了一个辽阔的监管真空地带。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监管不是常态,而是例外;不是必然,而是偶然。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系统性、体制性批量制造无良企业和无良产品的制度。更致命的是,由于免检制度所带有的国家隐性担保性质,深孚公众信任,一旦企业灵魂出窍鞘、为非作歹,其所导致的恶果必是深重有加。

  “国家免检”今天之所以会成为无良企业的通行证、公共安全的墓志铭,究其根本正在于诚信土壤的贫瘠。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曾提出“底线失守”的概念,亦即一个社会赖以良好运转的基础秩序遭到破坏,我们自认的那些不言自明的东西丧失了集体的信仰。在公共信用阙如、企业自律意识淡漠的情势下,所谓“免检”其实就是为无良企业肆意穿越道德和法律底线准备的一条合法性通道。

  因此,我们才说,涵养诚信土壤比废黜“国家免检”更重要。没有哪一项制度可以在真空中运行,它需要坚强的社会伦理、道德共识、法律规制等诸多方面的鼎立支撑,唯此才不至于反噬自身,异化为社会的某种诅咒性力量。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谁来给政府信用打分?


光明日报 2014-06-23 10:04:13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