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穷可贷,富可贷,不讲诚信绝不贷!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08-09-04 13:19:39

祁县实施“3+2农村信用工程”采访记   虽然已是初秋时节,但午后的太阳还是散发着灼热的光。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的罗邦玉指着树阴下饮水的奶牛对记者说,以前,由于在信用社贷款很难,只能养一两头牛。现在,信用社却敢给

祁县实施“3+2农村信用工程”采访记

  虽然已是初秋时节,但午后的太阳还是散发着灼热的光。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的罗邦玉指着树阴下饮水的奶牛对记者说,以前,由于在信用社贷款很难,只能养一两头牛。现在,信用社却敢给我放两万元贷款。我手头有了资金,养牛就成了个摊摊了。你们看,已有大小7头牛了,其中有3头牛到了产奶期,今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元。

  他以前在信用社为啥贷款难?现在信用社却为啥敢给他放贷款?为了解个中缘由,记者进行了采访。

  信用缺失:信用社有钱不敢贷,农民想贷款没了辙

  赵继昌,祁县信用联社理事长。当记者问起农民以前在信用社贷款为啥难时,他一针见血地说:“这都是农户信用缺失造成的啊!”

  祁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项扶持“三农”政策的落实,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优势,为吃“农村饭”的信用社提供了理想的经营平台,一笔笔贷款也就放了出去。

  但是,在一部分贷款户眼里,信用社的贷款“反正是国家的钱,能拖就拖”,经常逾期还贷。更有甚者,抱着“没挣下钱拿什么还贷”的心理,就出现了逃贷现象。“这些问题归结一句话就是农户对我们的‘信用’缺失”,赵继昌告诉记者,“这就直接导致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上升,死呆账增多,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经营风险。”

  无奈之下,信用社就开始大幅度收缩“信用贷款”。即便是往外放担保贷款,也是对每一笔贷款要反复审核,同时对抵押、质押等各种贷款手续加以严格限定。面对高高的贷款门槛,不少像罗邦玉一样的农户就很难跨过。

  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没有了“信用”这座“桥梁”,使得双方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信用社的流动资金渐渐出现过剩,却因不敢放贷而难以获取“钱生钱”的收益;农户发展经营需要资金,却因信用社不信任拿不到贷款。

  农民怀疑:“信用”是个虚东西,靠它能贷下款?

  如何使信用社和农户都走出这一尴尬的境地而实现双赢?人行晋中市中心支行副处级调研员董翠英给出了记者答案:“就是要针对‘信用缺失’这一症结,以‘信用’为媒,使信用社与农户之间重接‘连理’,以此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破解农民贷款难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服务。”

  去年6月,该中心支行选定祁县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试点,以农户、农商户、“农”字号企业为贷款对象,以农村信用社、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为贷款发放载体,通过以“信用”为核心的制度构建、开拓信用贷款新路径。人行祁县支行行长郭晓东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一年来大力推行的“3+2农村信用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项工程实施之初,许多农民心存疑虑:“信用”是个虚东西,几斤几两没法称,靠它能贷下款?谁家讲信用,靠什么说了算?所以,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不大。

  “农民们对‘信用’的疑虑给我们出了个题目”,祁县信用联社理事长赵继昌对记者说,“就是说如何把看似‘虚’的‘信用’量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是推行‘3+2农村信用工程’的大前提。”

  河湾试点:农民们终于承认“信用”不虚,而是“贷款”通行证

  基于这一思路,祁县信用联社把突破口选在了西六支乡河湾村。该村民风淳朴,全村有200多农户,除了种地,还发展起了鸡、牛等养殖业和加工运输业。但是,由于他们缺乏资金,规模都不大。因此,在这里推行“3+2农村信用工程”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

  在操作上,县信用联社和该村党支部、村委建立了领导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该工程按规范要求执行。然后,依托村干部对农户信用摸底子,向信用社推荐信用户,为初评准备第一手资料。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罗学芳说:“我们推荐信用户,不但要了解其生产规模、资金需求、还款来源等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信用度高不高。比如,故意欠村里水电费不还的人、有赌博行为的人就要卡下去。”

  领导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研究了这些资料后,再把这些资料输入“农户电子档案及信用评价一体化系统”。按标准量化农户信用,为其打分并评出等级。再经贷款机构审定,最终确定农户信用级别和授信额度。其中,信用户的授信额度最低1万元,最高10万元。

  记者问祁县信用联社理事长赵继昌:“‘信用’毕竟是一个无任何财产担保的承诺,你们真这么放心地就把款贷出去?”他回答,“我们就是要用制度建立这种诚信关系,这是信用贷款区别于担保贷款的真正意义。当然,我们也考虑到了信用贷款的风险,所以,配套建立了信用户贷款动态监控机制和退出机制,对失信者坚决撤销其信用资格,3年内无资格参评信用户。”

  按这个方法,祁县首批46家信用户今年3月21日在河湾村诞生。他们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信用贷款证》,无需办理任何担保手续,更不必送礼找关系,就按其信用级别规定的授信额度在信用社拿到贷款。

  “3+2农村信用工程”在河湾村的突破,农民们终于承认:“信用”不是“虚东西”,而是“贷款”通行证!于是,全县农村引发了“村看村、户看户,人人都看信用户”的连锁反应,形成了积极参与、支持这一信用工程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已为近4万农户、1200多家农商户和140多家“农”字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已评定信用户近7000户。

  “信用”为媒:双赢格局正在形成

  说到当信用户的好处,河湾村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罗学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村已有84户被评为信用户,贷款规模已达到700多万元。最近又在评信用户,估计可评30多户,贷款规模可增加到900万元。这一大笔钱,使我村发展经济有了资金保障。从现在看,仅养殖规模就翻了一倍,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也由2004年的2000元,提高到去年的4000多元,今年预计达5000元。”

  靠信用贷款受益的不止河湾村。据人行祁县支行统计,到今年8月底,全县农户、农商户、“农”字号企业这三类信用户的贷款授信额度已超过3.3亿元。这部分增量资金,为祁县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开始产生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祁县的农村信用社、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也通过“3+2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获得了收益。

  就拿农村信用社来说,由于放贷对象是信用户,其资信度相对高,放贷风险就相对小,

  目前,还没有一笔逾期贷款。信用社由于对信用户采取了最高20%、最低10%的利率优惠,不但减轻了贷款户负担,还稳定了一批优质客户,也对潜在客户形成了很大吸引力,这就带动了客户数量的增长。特别是信用社对信用户无担保就能贷款、还可享受利率优惠的做法,对以前那些信用度不高的贷款户是一个极大的触动。他们为能当上信用户,就想方设法还老账,使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今年以来首次大幅度下降。

  村民罗巨全说:“没有信用社的20000元贷款,我现在就不可能有2000只鸡的养殖规模。我已经连续贷了两年款了,总是到期就还,咱得讲信用。不讲信用连村里人都不会和你相处。”

  村民罗本成说,村民们已经把“信用”看得很重。即使个别贷款户到时手头紧,一下周转不开,就是暂时借上钱也要先把贷款还了。

  “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信用社与贷款户的双赢格局。”祁县信用联社理事长赵继昌评价了 “3+2农村信用工程”初步效果后话锋一转,“可我认为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长期效应的角度看,信用社、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都要着眼于制度建设与创新,夯实贷款户的信用基础,尤其是在发展信用户上,宁缺勿滥,穷可贷,富可贷,不讲诚信绝不贷!”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谁来为携程信用卡危机买单?


腾讯科技 2014-03-24 08:55:42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