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正面临别国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政策等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国际化竞争中信用风险加大,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块绊脚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强调,国际经营风险加大,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和运作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正面临别国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政策等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国际化竞争中信用风险加大,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块绊脚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强调,国际经营风险加大,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和运作机制势在必行。
孙晓郁指出,除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外,“国别风险”、外国客户的资信情况和信用状况失查、海外坏账率大幅增加、汇率频繁变动、企业缺乏利用信用保险机制、贸易合同不规范和支付条款不对等都是企业国际经营中的障碍。一个企业如果缺乏预警机制,即使产品质量再好,品牌和业务知名度再高,也必然增加企业的贸易风险。
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欠款待收金额超过1000多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坏账了,并且这个数字还以每年15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中国企业海外贸易中拖欠半年以上的赊款比例已经超过65%,平均坏账率5%至10%,高出美国企业20倍至40倍。
防范信用风险,必须在强化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建立多层次的信用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理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且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加以监控,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其中,包括前期对客户资讯调查、信用评估;中期,加强企业自身的债券保障机制;再到后期的应收赊款关系和赊款追缴的控制等。
孙晓郁表示,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决策者必须注重防范国家风险,重点了解投资和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金融、自然环境和保持分析研究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对企业可造成的损失。同时要了解该国的投资和贸易政策及贸易壁垒的情况,避免盲目“走出去”。
除此以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发挥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防范和化解国际化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单靠企业的力量显得很单薄也远远不够,必须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搭建风险防范和预警平台。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