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危机划破“财富幻象”

来源: 《财富幻象》 2008-06-20 08:55:14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再次陷入恐慌,但这一次不是次级抵押风波,也不是美国可能进入经济萧条期,而是美元贬值。脆弱的经济已经饱受信贷危机的摧残,如果美元危机全面爆发,也许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财富幻象》用财富错觉的概念剖析美国社会消费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再次陷入恐慌,但这一次不是次级抵押风波,也不是美国可能进入经济萧条期,而是美元贬值。脆弱的经济已经饱受信贷危机的摧残,如果美元危机全面爆发,也许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财富幻象》用财富错觉的概念剖析美国社会消费,收入,财富和信用等经济社会现象,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美国目前次贷危机的成因,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说信用错觉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信用,那么财富幻象的出现则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财富。这两种“错觉”都是产生于金融领域,都是高估而不是低估、都是夸大而不是缩小;并且它们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一种主观曲解或主观夸大的行为。车耳新作《财富幻象》说,当下美国给人们的“错觉”正是如此:那里的个人征信系统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是健全的,所以没有欺诈行为;美国企业治理是高度透明并置于市场监督之下的,所以那里的企业都重承诺且按时付款;美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其政府又有无限的征税能力,所以投资美国总是有高收益的。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事实上,拥有世界上最普及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的美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圣”:这只是一个宁愿付出30%的利息进行信用卡消费、却只肯维持低于1%的储蓄率的民族。仔细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储蓄很少而又消费很高,其经年累月的信贷消费还能持续吗?特别是当那些入不敷出的消费者发现自己无力支付个人贷款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违约信用贷款而不是违约抵押贷款。换句话讲,部分美国消费者一旦出现付款困难,他们会首先考虑放弃信用。

  美国人把申请破产当做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有能力控制支出的时候尽情享用,在形势失去控制后却不肯紧缩开支,而是在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到处申请信用卡大肆消费,甚至有目的地破产,恶意逃避对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的债务。

  正是由于有了个人破产才有了企业破产,企业破产只不过是个人破产的放大和延伸———在美国的所有破产案件中,个人破产案例占了绝大部分,曾经一度高达9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只占5%,美国企业破产的影响却是世界性的,与之贸易的各国伙伴和全球的重要投资人都可能受到牵连。中国企业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对此有深切的感受了。

  个人(企业)破产和贸易逆差这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关联好像没有人认真计算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从表面上看,美国个人(企业)破产是美国人自己的事,付账的是美国信贷机构;但是如果美国信贷机构“坏账率”过高就会影响美国社会信誉,影响美元的信誉,其结果必然是美元的贬值。如果说个人破产重创的是美国国内经济,企业破产重创的是外国企业和投资人的话,那么美国经济的破产重创的则是全球经济。对于那些和美国贸易过于紧密的国家来说,忽视美国消费者超前消费所引发的一系列信用危机,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其实,信用错觉既存在于美国国内,又存在于美国以外。如果没有信贷机构无节制的贷款,美国人的信用错觉不会像现在那样大。同样,如果没有各国对美元无休止的追逐,世界对美国的信用错觉也不会有这样大。当一个人或企业或国家的社会形象和财力等综合成本大于借贷成本时,他还是有还贷意愿的;如果小于还贷成本,信誉再好的人还贷意愿也会降低的;如果他没有足够的钱,力不从心,也就自然还不了贷。当个人信用的丧失和个人破产的加剧,当企业破产成了“常见现象”,最后导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信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美元贬值就是这个危机的具体表现。美国人向来引以为傲的征信系统和征信制度这回竟成了引发另一场危机的温床。

  此外,当空心化的经济无法维持强劲增长时,由超前消费而引发的信用危机必然会划破财富的幻象而显露出来,而由此所导致的美元泡沫的破灭,也将为世界经济带来一场灾难。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斩断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手”


新华网 2018-09-28 16:48:37

坐轨交逃票 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网络 2014-07-25 12:39:25

谁来给政府信用打分?


光明日报 2014-06-23 10:04:13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谁把我列入贷款信用不良记录黑名单?


燕赵都市报 2014-01-07 14:34:0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