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诚信样本
来源:《春城晚报》
2008-06-03 10:48:50
75岁的刘志贤从河北省任丘市出发,辗转近2000公里,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只是为了归还53年前的5元借款。 从22岁的小伙子,到75岁的老人,岁月之河没有带走他的那颗诚信之心。刘志贤老人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只惦记着一
75岁的刘志贤从河北省任丘市出发,辗转近2000公里,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只是为了归还53年前的5元借款。
从22岁的小伙子,到75岁的老人,岁月之河没有带走他的那颗诚信之心。刘志贤老人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只惦记着一件事:还钱。5元钱对于今天的人们说,可能丢在地上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但老人不这么认为——不管钱多钱少,都是一笔良心债,欠债不还,一辈子都不会心安。这其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放到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刘志贤老人的行为就显得颇为“另类”和罕见。
说“另类”,是因为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他们很难想象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5元钱意味着什么。用刘志贤老人的话说,“50多年前,这5元钱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也相当于老人当年半个月的工资。如此看来,老人一直耿耿于怀的“欠了人家的人情”,就可以理解了。今天如果朋友有困难,有多少人能二话不说掏出自己半个月的工资如数奉上?受惠于人,自己岂能不仁不义?其实沉甸甸压在老人心头的,不是钱债,而是人情债:“人家信任我,才愿意借钱,要是不还上钱,就辜负了这种情谊,背叛了这种情谊。”
也许有人说了,情谊值几个钱?人活得经济实惠才是硬道理。这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你认为不值得,放得下,你愿意就大可放下,没人会因为你借了他5元钱就当索命阎王。而在刘志贤老人看来,却是情谊如山,恩重如山,放是轻易放不下的。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说罕见,这事还真有那么点曲折的意味。要说天下事无奇不有,也就那么凑巧,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却因时代的变故,两个当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50多年过去,22岁的小伙子转眼变为古稀之人,儿孙满堂,他人生的轨迹,也从借钱当日的西北甘肃,辗转迁移到了燕赵之地的河北,两地相距数千公里。而另一方,乐善好施的万秘书,却英年早逝,阴阳两隔,也就更加无从寻上门来讨要。时过境迁,如果想放下早就放下了,可刘志贤老人却说:“做人要有良心,做人要干干净净。你把东西拿了,人家就少了。别人少了,你的良心就亏欠了。”
刘志贤老人说,这5元钱,也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和愧疚。他总是问自己,无论是信息不通,还是生活困难,为什么人家活着的时候,没把钱还上?为什么他一家人生活困难的时候,没把钱还上?为什么?
他把一个大大的“?”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我们所有人。今天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是否纯洁依旧呢?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全民追求财富的浪潮中还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家庭的压力、职场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当这一切汹涌而来之时,我们每天都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心安理得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北京青年报
2018-10-31 15:20:38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中国新闻网
2013-11-22 17: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