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研究和运用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已广泛引起重视。但是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诚实守信,培育信用理念,还远远不够,甚至是“缺位”。如何把信用理念植根于企业、植根于社会,以达到整肃和规范的目的?我认为这理应成为企
企业文化的研究和运用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已广泛引起重视。但是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诚实守信,培育信用理念,还远远不够,甚至是“缺位”。如何把信用理念植根于企业、植根于社会,以达到整肃和规范的目的?我认为这理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企业信用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关联
企业文化和企业信用理念是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发展中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企业文化被人们称之为企业的核心,企业的信用理念就应该是企业的灵魂。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既表现为企业文化的拓展,也表现为企业信用的扩张。
其一,两者都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形式。企业文化作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思想,已获得了社会的认同。所谓“信用”,简而言之就是行为主体履行契约行为的总称。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在这种条件下,信用必将成为企业行为的准则。对企业发展的宏观分析,我认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也就是企业信用的产生、推销、积累的过程。
其二,两者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社会现象“变到深处都是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微观文化,企业的重契约、守信用,更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基础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理念,说到底就是要把各个企业微观方面的精神文化体现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把企业的文化现象、信用道德渗透到商品的质量、设计、商标、包装、广告和营销方式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用失范对企业发展的冲击
目前,信用失范问题已相当突出。究其根源,除部分企业或行为主体确有行为不端或无视法律的情况外,还有一个信用制衡机制滞后的问题。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是社会信用的“主格”。转型后,产权关系渐趋明晰,法人已经确立,企业在履信方面逐步“主格化”。显然,这种履信“主格化”比“法人登记”的过程要艰难得多。信用的缺失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羁绊,同时也让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其一,信用失范严重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冒牌造假,把名牌搞臭;拖欠账款,使企业濒临破产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年初,在黑龙江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届年会上代表们一致认为,正因为我们所缺少良好的信用基础,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体系建设造成了影响。
其二,信用失范严重扰乱了企业的道德观念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据统计,在经济活动中,竟然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行为。这种“守信者吃亏,不守信者得利”、“谁欠钱不还谁有本事,谁按期付款谁是傻瓜”的恶劣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企业的道德观念,扰乱了企业的价值取向,直接损害着企业文化建设,甚至全社会的道德规范。
培育信用理念的途径
企业文化理应担当培育企业信用理念的重任。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模式,塑造信用就是生命的企业精神。一个企业从它组建开始,乃至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都在孕育、锤炼和塑造着自己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就会形成巨大的内在动力。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更不能生存,守信用、重承诺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成长发展之基。
二、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价值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企业管理中,还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构筑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信用管理方面,企业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最基础的管理做起,以此提高自身的履信能力和防骗识假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努力方向,塑造信誉高于一切的企业形象。把企业培育成为能够对自己的生产经营高度负责的完全行为主体,按照国际运作惯例,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去。企业文化无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形式,还是一种扩张的文化现象,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形象的塑造过程说到底就是企业不断提高履信度的过程。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