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漫谈企业信用风险

来源:信用中国 2008-05-06 10:18:31

狭义地讲,信用风险是价值交换滞后的一方没有按照承诺履行价值回报。当交易主体的一方输出信用后,就需要在合约期限规定的时间内得到价值偿还。如果没有得到偿还价值,就被认为出现了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把贷款贷给企业或个人,没有按期收回贷款;企业把货

    狭义地讲,信用风险是价值交换滞后的一方没有按照承诺履行价值回报。当交易主体的一方输出信用后,就需要在合约期限规定的时间内得到价值偿还。如果没有得到偿还价值,就被认为出现了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把贷款贷给企业或个人,没有按期收回贷款;企业把货物信用输出出去或提供了劳务,没有得到货款或劳务费用,企业购买的债券到期无法按券面价格全额回收价值,这些都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信用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价值回报的灭失”,更直观的表述就是坏账。造成坏账的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信用获取方根本没有偿还的意愿而恶意欺诈,也有可能是信用获取方拿到货物以后出现了财务危机,不能按照他的意愿来偿还信用供给方的货款或劳务的费用。这个“坏账”这是“价值回报灭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价值回报的缺损”。当企业输出信用以后,最终虽然收回了偿还价值,但是收回的时间却滞后于合约规定的偿还时间,更直观的讲就是财务利息损失。例如,中国有一家电梯企业,每年的营业收入是20亿。按照合约规定,每部电梯在安装完毕后4个月内信用获取方付清货款,但是实际上这个企业的账款平均的回收时间是1年。这家企业的银行利息损失每年将近8千万元,这8千万损失就是“价值回报的缺损”。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用风险并不仅仅发生在信用输出的时候。如果一个企业盲目输入信用,在信用到期时无法偿还信用供给方的价值回报,或者为了信用供给方的资金在本企业多停留,有意占压、拖欠上游企业的货款,这种不守信用的行为都将造成企业的信用等级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信用形象和信用融资能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这也是信用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商业市场环境都较为混乱无序,而且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是扭曲的。企业往往追求短期效应,不以失信为耻,反以失信为荣。企业的普遍心态是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或上游企业的货款越长越占便宜,能拖就拖,能不还就不还,越拖企业越占便宜。殊不知这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长远的影响和损害。古今中外,凡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百年老店、赚取巨额利润的商家、巨贾,无不将自身的信用看作比生命都重要,坚决履行承诺,决不做任何损害自身信用的事情,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将企业的良好信用宣传出去,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和融资能力。我国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讲信用对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培养企业信用文化,以诚信为本,本着长远发展的态度搞企业,做生意。
    
    因此,广义的信用风险既包括企业在信用输出时没有收回对等价值的风险,也包括企业由于为履行信用造成信用能力下降的风险。
    
    信用输出时信用风险的类别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对5000家企业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输出信用时,信用供给方面临的信用风险类型有三种。
    
    第一种信用风险被称为“无能力偿还”风险,即信用获取方本有意愿偿还信用,但是由于其经营出现危机,致使该企业已经丧失了偿还信用的能力,无法偿还信用供给方的对等价值,这种信用风险占企业总信用风险损失23%左右。
    
    第二种信用风险是信用获取方恶意欠账和诈骗,即“无意愿偿还”风险。由于目前中国法律制度还没有很完善,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靠坑蒙拐骗发财,诈骗案件在企业信用活动中时有发生。这种信用风险占企业总信用风险损失11%左右。
    
    第三种信用风险是信用获取方有意占压卖方的资金,即“偿还意愿欠缺”的风险。这种风险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价值回报的缺损”。信用获取方并非要诈骗货款或融资,但又不愿意按合约按时偿还,使信用供给方产生大量财务利息成本,这种风险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信用风险,占企业所有信用风险损失的66%。因此企业要防范信用输出时的信用风险,首要是信用获取方有意占压资金的风险。
    
    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
    
    企业为什么在信用输出时出现信用风险,究其原因,可以从企业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找到答案。
  
   外在因素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为整个社会信用活动保驾护航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对失信者的公示制度、失信惩戒机制,使失信者的“失信的成本低于失信的收益”。在趋利的心理作用下,大多数人肯定选择失信。
    
    内在因素是由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存在严重缺陷,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这也是企业在信用输出时信用风险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说,虽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只能为企业起到辅助性作用,并不能从本质上杜绝企业信用风险。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被认为从70年代初期开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一直到80年代末期,美国用了20年的时间,颁布了17项(1项废除)有关信用方面的法律,建立起了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市场全面从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企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信用交易和其他信用活动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坏账和相互拖欠,甚至很多企业恶意倒闭逃避债务,这种现象和中国企业目前的情况很相似。迫不得已,美国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从那个时候美国企业开始非常重视信用管理工作,企业纷纷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美国企业的坏账率大幅度降低,平均账款逾期时间也大大缩小。目前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只有0.25%到0.5%,账款平均回收时间只有37天。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而不是靠外部的社会信用体系。上述案例给中国企业一个启示,真正对企业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在内部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酷暑救灾送棉被 红会遭质疑


网络 2014-07-31 19:08:45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