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缺失与治理对策

来源:金融时报 2008-05-05 17:47:01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呈蔓延之势,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了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对信用缺失“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呈蔓延之势,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了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对信用缺失“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

  当前信用缺失的“症状”,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在金融部门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赖账逃债。恶意拖欠、逃废金融债务是当前信用缺失的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赖账不还。二是逃废债务。据某市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资料,改制企业共悬空逃废该社债务1.77亿元,占不良贷款的27%,企业恶意逃废债务,使金融机构大量贷款本息无法收回,两呆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导致一些银行有充足的资金也不敢放贷,银企关系紧张,个别银行出现“惧贷”、“惜贷”现象。与此同时,不少有希望搞活的企业又因告贷无门、资金缺乏而白白错过一些市场机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银企双方的发展。

  2、拖欠货款。主要表现为企业间的“三角债”。拖欠的结果,既搞不活差企业,也拖死了好企业,同时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二、信用缺失的原因

  造成信用缺失症的“病因”很复杂,既有外因的,也有内因的,“诊断”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体制障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新体制尚未发育成熟。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行为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准则还有差距,“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较为突出,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失信行为有可乘之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弊端未能彻底消除,不少企业认为银行是国有的,企业也是国有的,国有企业用国有银行的钱,是政府的钱从右边口袋放到左边口袋,占用不还天经地义。同时企业改革步履维艰,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形成切实按市场“游戏规则”办事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

  2、利益驱动。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大量信用缺失现象,往往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失信者得到了不应得到的收益甚至是暴利,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遣责和处罚。有的地方认为,只要能搞活经济,只要能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不管经营者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一概不加干涉,甚至还暗地里进行鼓励,如在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逃废债问题上,有的部门实际上就是暗中鼓励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在他们看来,银行是国家的,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能甩掉银行债务,就是从国家那里争回了“一杯羹”。殊不知,这样做付出的是地方信用的代价,危及地方长远发展的利益。

  3、道德失范。商业道德水准低下,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为了谋求自己和小团体的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不惜破坏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表现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那种自私性、贪婪性和疯狂性。

  4、监管不力。现行的管理制度有的不完善、不规范,没有形成配套的制约体系;同时在执行中存在很大漏洞,没有形成严密的遏制信用缺乏行为的制约机制,对失信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惩治,对那些明显违法的严重失信行为打击不力,对个案的处理存在执法不严、处罚不重的现象,达不到震慑违法经营者的目的,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失信之风的蔓延滋长。

  三、信用缺失的治理

  信用缺失,使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影响到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诱发了各类违法犯罪,致使整个社会潜伏着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必须下决心,下猛药进行综合“治疗”。

  1、强化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良好的信用对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公民来说,就是资本和财富,失信势必导致银企关系紧张,合作伙伴减少,市场空间变小。为此,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公民信用教育,强化信用意识,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氛围。每个企业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失去诚信,虽然能获利甚至获暴利于一时,但必定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牺牲长远的发展,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必须从我做起,以个体信用重塑社会信用。

  2、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二是建立奖惩制度。强化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使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人得到社会信任,办事方便,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使不守信用者声誉扫地,借贷无门,寸步难行。三是完善执法监管制度。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四要建立综合治理机制,打掉地方保护的围城,打掉失信行为保护伞。

  3、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建立征信系统。二是开展信用评估。广泛开展信用城市、信用地区、信用企业、信用户选评活动,以信用档案信息作为评估的基本依据,评定地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等级,使之成其为“第二身份证”和“经济护照”。三是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并向社会提供完备、权威的信用信息服务,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使失信者无藏身之地。

  4、实施信用工程。一是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坚持落实到位,许下的承诺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信用等级作为考核党政一把手政绩的指标之一,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克服“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现象,对不守信用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对弄虚作假的干部要曝光,使其捞不到半点好处。二是着力打造信用企业。企业要依法开展生产经济活动,切实履行合同,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不得在经济活动中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保证财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三是着力打造信用中介。中介机构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公正办事,不轻信欠完整的证据,不提供、传授虚假信息,不出具虚假鉴证报告,不做假账,讲究职业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