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和谐社会,也是诚信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诚信的缺失一度成为了社会问题。诚实守信是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人本依据,也是维系人与人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底线。因此可以表述为,社会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和谐社会,也是诚信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诚信的缺失一度成为了社会问题。诚实守信是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人本依据,也是维系人与人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底线。因此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诚信或诚信社会。
诚信的基本价值
1.诚信的基本含义
诚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何谓诚信呢在古代,诚和信并不连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也没有诚,但在许慎的《说文》和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以诚信二字互训:“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现代“诚信”的语义是指人的诚实无妄、恪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其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道德基础,而且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正确把握诚信的内涵,充分认识诚信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自觉把诚信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诚信价值的多维透视
首先,诚信具有经济价值。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有学者曾对诚信的经济价值作过概括:能有效促使社会资本形成和发展,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质效,能有效提高经济主体的占有率,能有效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能有效提高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能促使经济主体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等。因此,诚信不仅对于制度的有效运转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对于个人和组织同样具有经济价值。
其次,诚信具有社会价值。社会要靠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来维系,因此诚信关系着社会稳定。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人都能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祥和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人们肯定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而如果在一个人人都视诚信如儿戏的社会中生活,社会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不仅难以维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不会获得安宁。况且,在社会生活中,不诚信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当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获利时,就会使不诚信的行为愈演愈烈。这必将对社会的道德法律体系形成强大冲击,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诚信具有主体价值。诚信能使人立业、立德和塑造人格,尤其能使人达到精神的完善和自由的实现。诚信作为道德规范,需要外在行为准则的约束如法律,更需要内在道德律令的支持如良心。因此,讲诚信与其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必需,毋宁说是人的内在精神诉求。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只有将外在行为准则与内在道德律令相结合、相统一,并且把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需要时,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并从自身的道德践履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由此所带来的愉悦。在这样一种道德自由境界中,他既不会为世俗的功利目的所左右,也不会因他人的行为而犹疑不定,而唯一能作为他行为活动根据的就是他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诚信这一主体价值才是诚信价值的真谛所在,也应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建设诚信社会的三点策略
1.建设诚信社会的切入点
首先,个人诚信是前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每个人的诚信状况是建设诚信社会的主体基础,因为企业和中介组织以及政府的诚信都是需要具体的人来实现的。同时,诚信既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优良传统。因此,加强个人诚信教育,特别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先发国家诚信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前提性工作。当然,说个人诚信是前提,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诚信教育都同等对待。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区分层次和不同的群体,划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其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作用就成为诚信社会建设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其次,企业和中介组织诚信是基础。从先发国家的诚信社会建设经验来看,企业和中介组织的诚信是基础和中坚力量。在现代西方国家,企业特别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履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区、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以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同时,就企业自身而言,诚信又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状况关系到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安全等整个经济活动的秩序和效率问题。而企业在市场中要进行无数次交易,各方为了获得总体收益,会理性地讲究信用,希望把交易延续下去。失信在初次交易中也许能占得便宜,但最终必然会丢掉客户并失信于社会。因此,诚信是增值空间最大的资本,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必须依法经营,信守承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三,政府诚信是保障。政府诚信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履行其对公众承诺的状况,包括法定的政府职责以及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的信用责任等等。政府诚信实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是否公平公正、确保诚信;二是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符合道德、恪守诚信。在这两种诚信的关系中,前一种诚信是基础和制度保证,后一种诚信是关键和主体保证。但是无论是哪种诚信,作为政府诚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政府诚信不仅会为个人诚信、企业和中介组织的诚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会发挥一种示范效应,促进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因此,政府诚信是现代民主和法制条件下的责任政府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诚信的根本保障。
2.建设诚信社会的落脚点
如果说个人诚信、企业和中介组织诚信、政府诚信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切入点的话,那么,信仰则是建设诚信社会的落脚点。所谓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信仰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信仰就是生命本身——它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依据,又是人的价值层次的评价标准。从人的生命存在来说,有信仰比没有信仰更能显现生命的意义。但是,确立什么样的信仰体现的则是生命的不同价值。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也就成为人的信仰的基础。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外在行为准则与内在道德律令的关系问题,这内在道德律令的践履,全赖于有对内在道德律令的信仰作支持。有了这种信仰,才会有对内在道德律令的敬畏感,也才会有对内在道德律令践履的崇高感并从中实现人的价值。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将诚信作为信仰来确立,就成为建设诚信社会的落脚点。
当然,对于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的运行而言,仅有对诚信的信仰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以及对失信的惩戒措施,才能保障社会中每个人对诚信的践履,而不管他是否确立了对诚信的信仰,这样才能树立扬善抑恶的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就不失为建设诚信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诚信体系是以信用关系、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的系统工程。西方先发国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系统,而且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根据先发国家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戒机制能够有效地预防更多的失信现象的发生,改善市场秩序,最终建立社会信任。在建设诚信社会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扶持信用管理行业,大力发展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个人、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信用档案以增强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个人、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依据。
同时,要发掘我国诚信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诚信信仰的建立提供依据。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先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中,有不少关于树立诚信信仰的金玉良言和名垂史册的诚信典范。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今天推进诚信信仰建设的宝贵资源,要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并使之在建设诚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3.当代大学生在建设诚信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截止到2005年各类高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毛入学率约19%左右,有些地区的毛入学率已超过50%;但是,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仍是少数人。而且,作为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的状况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建设诚信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社会转型相一致,当代大学生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行为活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既有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方面,需要我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多元但缺少对一元价值观的尊崇;接受能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恒心;讲究实际但功利心太重;敢于创新但不能勇于担当;个性鲜明但缺乏合作意识,等等。从这些特征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特征的主流应充分肯定,但其中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校园诚信缺失问题的日益严重,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诚信社会的过程中,有必要提出和谐校园和诚信校园建设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依然适应于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