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信用工程 塑造新时期农信社新形象
来源:
2008-05-05 17:42:4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地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农村信用社,是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地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07年,山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结合工作实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即2007年全省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000亿元,创建1000个省级标准信用村,支持1000个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为300万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扶持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300个信用市场,这也是今年省政府承诺为全省人民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落实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必须要强化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双赢”的目标,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和承诺带到三晋大地的每个角落。
一、创建信用工程是促进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的现状,一直把解决好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构想。
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创建信用工程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加大对“三农”经济、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支持我省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以全面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契机,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创建信用工程是扶持农业惠及农民的有力措施
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工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一是大力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这是在借鉴国际上农户贷款管理的通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的。这对于有迫切资金需求而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农户而言,无异是雪中送炭,真正缓解了金融机构门槛高,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了民间高利贷行为,维护农村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信用社的两大知名业务品牌。
二是对评定为信用村(镇)的农户发放贷款,实行“三优惠”政策,贷款发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适当放宽。支农资金的及时发放使农民有了更宽广的脱贫致富门路,促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是严格审核贷款资质,培养农户诚信意识。创建信用工程对一些在信用社有历年陈欠贷款的农户来说,是一次深刻的震撼,督促他们尽快归还陈旧欠款,取得重新到信用社贷款的资格。此举唤醒了农户沉睡已久的诚信意识,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培养了诚信的文明乡风,有效地提升了农户的信用度,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三、创建信用工程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金融格局也被再次洗牌,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农支三农”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
外资银行业已纷纷进入内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国有商业银行已成功上市,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农业银行重新市场定位“服务三农,业务下乡”,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向商业化转变,农发行打破了以往封闭式贷款的运营模式,扩大业务范围。另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成立,同时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多家村镇农民银行开始挂牌营业。
由此可见,一个多层次、多元化,极具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正在构建。因此,要想立足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摆在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创新——发展——再创新。创建信用工程就是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的一次大手笔。
一是要加大支农工作力度。创建信用工程要求农信社要通过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激励的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解决城乡金融服务不平衡的问题。要认识到支农工作的长期性,坚持不懈地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等活动,搭建好支农工作的信用平台;要发挥支农工作机制的灵活性,开办中间业务、开发新产品,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支农形式;要调动支农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基层社和员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要追求支农工作的有效性,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能走“发放-沉淀-再发放-再沉淀”的老路。
二是推进业务创新。创建信用工程要求农信社要加快网络建设,积极开办银行卡、电子银行业务,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也为信用工程的开展提供便利的网络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创建信用工程还要求对传统业务进行开发,研究制定符合农村经济需要的金融产品,如根据农民群体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开办消费贷款、分期按揭贷款等。
三是加强合作协调的关系。创建信用工程要求农信社与其他金融机构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应加强合作。如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代理保险、代理基金、资产托管等业务;加强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代办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项目贷款管理等业务;加强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开办委托贷款、理财等业务,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扬长避短、互利共赢,拓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
四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农信社的机构网点和业务经营都在县级及县级以下,与基层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农村信用社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创建信用工程要求农信社要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联系制度,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争取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把信用工程真正办成政府、农户、信用社“三满意”的民心工程。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